|
|
|
|
|
莫让农资涨价“吃光”惠农礼包 |
2005-4-14 |
|
|
|
春耕时节,农活催人。然而,国内个别地方出现“备耕冷清、耕地撂荒”情景。农民抱怨,“没有肥料,怎么种”、“化肥太贵买不起”、“粮价前脚小涨,农资后脚大涨,怎么种都是亏”。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直接、有力的惠农政策,其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多,为多年来少有,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也为近八年之最。然而,当广大农民被中央惠农政策所鼓舞,准备在春耕季节大干一番之际,却突然发现农资价格一天一个样,其涨速之快、涨幅之高,令不少农民望“肥”兴叹。 国家发改委3月18日作出部署,要集中时间和力量开展好化肥等农资价格检查,扩大检查的声势和影响,形成春耕期间对农资价格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应该说,这一措施很及时,但治标难治本。采取强硬手段遏制农资涨价,维护农民利益,但谁来保护农资企业利益?他们如何化解不可抗拒的成本上涨因素?无利可图,也会使一些商家退出农资领域,一旦出现农资供不应求怎么办?如何限价、如何补贴、如何惠农、如何维护农资市场秩序等等,诸多难题不是一纸通知、一个举报电话、一次拉网检查等简单手段能够解决的。在扶持农业政策上,不仅需要扶持终端,也要在农资等中间环节有配套政策,通过税收调剂等经济手段,使农资企业在合理效益范围内,保持农资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强农资流通环节监管,严肃打击“价外加价、价外收费、一货两款”等变相涨价的价格违法行为。只有如此,国家的惠农礼包才不至于被农资涨价“吃光”。
《中国经济周刊》 (2005年 第十二期) |
|
作者/出处: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孙秀岭
阅读次数 [17567]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