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平度市农机中心大力推行“一训三证”组合式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将其作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增收创收的重要措施来抓,推动了“兴机富民”创牌工作的深入开展。2004年培训拖拉机驾驶员5672名,比上年增加427名,绿证培训2220名,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5100名,农机大户培训398名,各类农机手培训达2万名。
一、大力推行“一训三证”组合模式,努力开创农机培训新局面
一是科学划分教学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将“一训三证”培训模式分解编组成26个农机岗位规范和相应的教学模式,使农民在拖、绿、职一条龙系列培训中掌握三大专业整套农机和职业技能,同时取得驾驶证、绿色证书和不同各类的职业技能证书。严格要求各位教师在掌握拖训、绿训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不少于两种技能鉴定培训知识,以满足“一训三证”的需要。
二是千方百计满足农民对不同的职业技能工种的需求。对个别短缺而农民的确需要的工种,就到本地和外地的专业高校聘请老师来培训,确保农民在向二、三产业转移时能够进入某些特殊领域承担短缺工种的需要。
三是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每期培训前都安排一段时间组织全体教师根据培训种类和数量统一备课,确定教学内容,找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然后举行示范课。2004年先后在同和、李元、云山等镇举行过17次示范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培训前通知发放、学员签名、表格存档、课前点名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为“一训三证”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每期培训班都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结合各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农机具使用状况和农时季节,开展针对性地培训。如在以果品生产为主的北部山区,重点讲授林果机械使用、果品的储藏、销售等知识;在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东南部平原,主要讲授田园管理机械的使用及蔬菜的储藏、保鲜、深加工和外贸出口等知识;以粮油生产为主的南部和西部乡镇,重点讲授大中型农业机械使用、秸秆还田、秸秆青贮、节水灌溉、旱地农业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增值等知识。还根据农时季节的不同,提前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做到季节未到,培训先行,力求让农民学到各种适用农业技术。
二、努力搞好职业学历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新型科技人才
一是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将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服务功能作为工作中心,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安置工作的有机结合。目前,学校已拥有19个教学班,1000余名学生,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管理措施和良好的教学质量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3年获得了青岛市规范化管理学校的荣誉称号,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建设农机学校。
二是注重培养“合格加特长”型实用人才,积极开展“多证制”。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求获得毕业证,还要考取相应的微机、电工、焊工、钳工等技能证书。该校在设置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电气工程、韩国语等七大专业的基础上,2004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了教学样机实验室、农机维修室、家电实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奠定了基础。
三是进一步拓宽联合办学路子。在加大本市招生力度的前提下,与山东理工大学达成联合办大学专科的协议,成立了青岛新世纪科技培训学校分校,承担全市的英语等级考试和职称计算机考试的任务。多次远赴河北、河南、甘肃、东北、鲁西南等地,与当地职教中心和农机部门联办,共签了17个联合办学协议。2004年11月份,赴梁山县,就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合作事宜,达成对口合作、开展联合办学的协议。由于内外结合,拓宽了办学路子,使2004年的招生工作创历史新高。招收三年学制的长班学生600余名,一年学制的短班学生200余名。
四是认真搞好毕业生的安置。学校在毕业生的安置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派专人负责,把毕业生安置到青岛海尔、海信等国内大中型企业以及三和电子、麒麟电子、TDK、PTL、烟台塑钢等韩资企业,2004年的毕业生已全部安排,就业安置率达98%。此外,学校作为市政府定点为“出国人员培训基地”与平度市劳务输出管理处联合培训出国人员,本校毕业生将优先优惠办理劳务输出手续。近几年,经该校培训出国人员达400余名,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