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籽粒机收引领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10-26

籽粒机收引领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玉米示范基地正在进行玉米籽粒机收。 芦伟 摄

金秋十月,山东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的玉米示范基地里,不同品种的玉米成熟待收,籽粒收获机轰隆驶过,一行行玉米植株就被“吞掉”,随之“吐出”玉米秸秆、玉米棒芯,而脱粒的玉米籽粒进入到车斗中筛选,完成后玉米籽粒如喷泉般倾泻而出,全过程一气呵成,省时省力。

近日,全国引领性技术玉米籽粒机收观摩交流会在山东泰安举办,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对泰安夏玉米示范区开展不同品种籽粒机收以及5个型号的自走式籽粒收获机作业效果进行了综合测评,全方位展现了一批适合玉米籽粒机收的好品种、好机械、好技术,推进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引领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抓好玉米生产对确保我国谷物基本自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玉米籽粒机收是制约我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公里”。收获是玉米生产过程中最繁重的体力劳动环节,约占整个玉米种植过程中人工投入的50%-60%,发展玉米机械化收获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起步较晚,而且长期以来是以收获果穗为主。2010年以前,我国仅有零星的、小面积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研究和试验,此后有关理论基础、关键技术、集成模式等不同层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品种和机械的筛选与评价工作逐步展开。2018年,“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直收技术”被列入全国农业10大引领性技术,着力集成品种、栽培、机械、仓储等系统性技术体系。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以来,每年开展10大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建立政产学研推广应用多方主体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立体协同的工作机制,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链式技术推广应用模式,实现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无缝连接,让生产经营主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切实发挥引领性技术在推动产业增效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带动作用。

经过3年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已形成以籽粒脱水快抗倒伏的品种创新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配套和低破碎率、低损失率收获机械改进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随着全国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集成示范,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等玉米主要产区玉米籽粒机收面积不断扩大。

推进玉米产业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

全国农技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处长吕修涛介绍说,长期以来,我国玉米机收以收果穗为主,收获模式多为摘穗—晾晒—脱粒—入库(销售),费工费时,还存在存放难、脱粒难、霉变概率增加等风险,籽粒机收有效解决了传统机械穗收存在的问题。

良种、良技和良机是玉米籽粒机收的三大支柱,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机收破碎率和田间损失率是玉米机收的技术关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介绍说,玉米籽粒机收对品种有特殊的要求,一般选择耐密、抗倒、后期脱水快的品种,要求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在25%以下、倒伏倒折率之和在5%以下,产量与当地主栽品种相当。近年来,适宜玉米籽粒机收专用化品种不断涌现,截至2019年,累计国审适宜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34个。第一批通过国审的宜粒收品种“京农科728”,2017-2019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已达688万亩。“京农科728”“郑源玉432”“丰德存玉10号”等机收品种的推广应用,为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选配良机?农机鉴定总站、农机推广总站粮作处处长张树阁介绍说,适合玉米籽粒收获的机型要求破碎率低,不跑粮,收获时落粒落穗率低,总损失率不超过5%;杂质率不高于3%;作业效率高,割台设计科学,减少落穗率等。近年来,适宜籽粒机收的实用化农机不断完善,自走式摘穗型、茎穗兼收型等不同功能的收获机械大量推广应用,可靠性持续提高,并向纵轴流、高性能、智能化方向发展。目前,已有54个企业的140个机型获得国家支持的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

提高种植密度、出苗整齐度和籽粒成熟度是提高玉米籽粒机收的关键技术。王天宇说:“玉米籽粒机收技术从最初的关注品种和机械筛选,逐步向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转变。已形成以抗倒伏和快脱水为基础、配套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

多年多地试验示范表明,玉米籽粒机收比果穗机收节约成本15%,降低粮损6%左右,提升品质等级1级以上,亩节本增效150元左右,相当于每斤降低成本0.1-0.15元。同时,将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有利于培肥地力,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加快推进玉米籽粒机收,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玉米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增强玉米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举。

玉米籽粒机收仍需破解难题多点发力

此次交流会上公布的夏玉米品种示范区10个不同品种籽粒机收评价结果表明,品种基本能够满足当地籽粒机收需要,但仍存在籽粒含水量偏高、破碎率超标等问题,遴选适宜机收品种任重道远。专家建议,要加强专用化、本地化、差异化育种攻关,为促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此外,玉米籽粒机收仍需强化技术集成。一方面,围绕高产、抗倒伏、促早熟、快脱水,需加强增密、单粒精播、种肥同播、化控防倒等关键技术集成;另一方面,围绕轻简、省工、高效,要加强节种、减肥、减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配套。

实际上,玉米机械粒收技术涉及产前、产中、产后,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生产关键环节农机和农艺不匹配、田间生产与收储运输不匹配等问题,是“难点”,更是“痛点”。目前,吉林、山东、河南等多省农业农村部门反映,籽粒收获后期处理能力不足。籽粒收获要发展,后期的烘干、仓储、转运等环节必须完善,而烘干恰恰是短板环节,产地烘干能力不足,仓储场地条件有限,快速转运体系尚未建成,直接影响籽粒收获的推进。“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各环节中,田间管理、烘干、秸秆处理等明显滞后。”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东兴指出,我国农机化发展水平不均衡,制约了玉米产业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目前我国粮食机械烘干不到10%,与发达国家粮食机械化烘干达95%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玉米籽粒收获时的含水率比美国高近8个百分点,需加强烘干配套,做到及时烘干、安全入仓。另外,玉米主产区长期形成的“果穗储藏+灵活卖粮”经营方式普遍存在,小农户“捂粮惜售”“待价而沽”,不愿在收获季集中卖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籽粒收获技术发展。

专家认为,推进玉米籽粒机收要多点协同发力。比如,形成不同规模、不同运行方式的“农资+农机+金融+种植”的生产模式,烘干、加工、储存、销售的收储运模式,引入“粮食银行”等新业态,促进玉米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进一步理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需求,探索不同规模经营下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机制。

作者/出处: 农民日报 记者 李丽颖 阅读次数 [1601]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机化统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做强粮油产业 夯实大国粮仓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行业发展 ——2025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回眸 
 高起点上再跃升 
 刘国中强调 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省党委农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多作物智能化联合收获技术研讨交流会举行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1025]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388]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249]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217]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5021]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43]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444]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274]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3105]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