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粒粒皆科技——记夏粮丰收背后的故事
2020-6-22

    夏日的小麦主产区,处处是丰收的味道。据农业农村部消息,截至1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05亿亩,大规模小麦机收基本结束。今年小麦单产、品质和专用麦比例都提高了。

抓起一把金黄的麦粒,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农民林华明脸上洋溢着喜悦。“我种的‘新麦26’,亩产在1200斤以上!”尽管今年小麦灌浆期遭遇了雷暴大风和大雨,但林华明的麦田并没有出现倒伏。

“新麦26”是强筋小麦品种,具有抗倒伏、优质高产等特点,受到市场欢迎。河南省吨源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翟文礼说,“新麦26”是企业加价最多、订单生产的首选品种。

粮稳天下安,良种是关键。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公布了四个超强筋品种,分别是“新麦26”“济麦44”“师栾02-1”和“济麦229”,品质可比进口小麦,颇有市场前景。

清香的新麦来之不易。今年小麦生产经历了局部干旱、暖冬旺长、倒春寒和病虫害,还遭遇了疫情冲击。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强化服务,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

针对胶东地区小麦生产经常遭受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问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烟台综合试验站选育了“烟农1212”品种,并推广抗旱节水、防冻减灾、种子包衣、一喷三防等技术。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良种覆盖率超过9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

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正在生根发芽。

“头水早、二水赶、三水四水紧相连,一直浇到麦开镰。”这句话曾是很多种麦农民的法宝。如今,变化正悄然发生。

“去年‘衡4399’节水麦只在拔节期浇了一次水,亩产有1000多斤。今年很不错,浇一水能收1200斤。”河北景县志清合作社社长高志清挺满意。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小麦育种方向由单纯高产转向节水高产,专家们努力寻找“耐渴”的种子。今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推广多个节水高产品种,成为华北缺水地区主导品种,与之配套的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栽培技术也成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肖世和说,近年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着重解决水、肥、药等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在山东、河北等地还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研发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生产方式更“绿”,科技服务更强。在今年春管关键时候,疫情造成了不少堵点。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各地专家与基层农技员、家庭农场主、种麦大户等建立微信群、QQ信息沟通平台,在“云端”及时了解生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并通过短视频等形式培训技术。

沉甸甸的麦穗蕴含无限生机。目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93个团队,从品种推荐、播种技术、病虫草害防除、水肥管理、收获贮藏及加工等方面攻关,为不断提升丰产能力和品质,织就一张科技支撑服务网。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稳定支持了一支全领域覆盖、全天候支撑、全身心投入的产业科技队伍,成为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战略科技支撑力量。

作者/出处:新华社 于文静 阅读次数 [2077]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机化统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做强粮油产业 夯实大国粮仓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行业发展 ——2025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回眸 
 高起点上再跃升 
 刘国中强调 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省党委农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多作物智能化联合收获技术研讨交流会举行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1028]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393]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252]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222]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5024]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48]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448]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277]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3112]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