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科技推广 安全监理 教育培训 农机维修 农机服务 农机机构  
 
  您的位置>>首页>>综合信息>>综合要闻
请选择字号【 】 
 
克服疫情影响 全力备战夏收
2020-5-29

中国克服疫情影响全力备战夏收

在安徽省凤阳县红心镇七里村,农机手操作机械设备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新华社合肥5月28日电 一望无际的麦田上,55岁的安徽省颍上县种粮大户申银波正忙着调度农机收割小麦。2200亩的小麦目前已收割近四分之一,丰收在望。

  “今年是个丰收年,每亩地能收900多斤,比去年高100斤左右。”申银波说,今年种植了政府采购的优质小麦,不光产量提升,收购价也比往年有所提高。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安徽省计划收获小麦4300万亩,截至5月26日17时,全省已收获小麦514.8万亩,进度为11.97%。

  在中国粮食总产量中,夏粮占比超过20%。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14日发布信息显示,综合各方面情况看,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较好,有望获得好收成,预计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收购量稳中有升。

  在河南省郸城县胡集乡种粮大户贾云飞看来,今年的丰收格外来之不易。小麦春管的关键时期,接连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赤霉病的苗头,田头去不了、劳力不好找,多亏了“气象微农”等在线农业田管工具及时指导,植保无人机上天,解了燃眉之急。

中国克服疫情影响全力备战夏收

图为河南省邓州市小杨营镇安众村,农机手在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2000亩地,过去光喷药需要近一周的时间,可能药还没有喷完,病虫害就发生了,现在四五台无人机一天半就完成了喷药。”贾云飞说。

  植保无人机、物联网等“黑科技”,给传统农业装上了高科技的“顺风耳”“千里眼”,逐渐成为田间管理的“标配”,开辟出科技稳粮丰粮的新途径。

  大田安装高清摄像头,地里埋藏传感器……在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农垦集团龙亢农场,工作人员通过物联网技术能观测到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精准农业用药等植保作业。

  “过去,小麦查病、查苗需要外地农业专家到现场实地查看。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他们没有到现场,却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在网上开展‘远程会诊’,指导病虫草害防治,小麦生产基本没受影响。”龙亢农场负责人马振辉说,“根据田间测产,预计亩产超过530公斤,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各地夏收“铁军”也已投入“战斗”。今年河南将投入联合收割机18万台以上,确保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山东今年本省可用于麦收的联合收割机数量17.2万台。安徽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力争用10天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小麦抢收任务。

  “90后”王连杰如今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用手机和App,调度他的“铁牛战队”。王连杰是河南连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如今,合作社已有各类农机40多台。今年麦收期间,他的合作社加上外地合作社的农机,一共有近80台,这只“铁牛战队”从河南南阳开始,经过安徽、山东,一路到天津进行麦收。

  “大家对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很熟悉,殊不知,现在农业也有共享模式了。”王连杰熟练地打开手机上一款农机调度App,合作社里所有农机实时位置、运行状态及各地割麦需求一目了然。

  “这就像一张‘找农机’的导航地图,哪里有农机、哪里要麦收、甚至哪台农机出现故障,如何调动附近农机赶赴支援,都可实时掌握、在线调度。”王连杰说,“过去说麦收像打仗一样,时间紧、任务重,但有了大数据信息体系,我们很多工作都能提前完成。”

  相较于以往,随着订单生产的推行,农户们也不再担心找不到买家。安徽省颍上县的种粮大户罗应利望着麦浪喜不胜收,他的1200亩地的麦子,在半年前就被一家面粉企业高价“预订”。

中国克服疫情影响全力备战夏收

安徽省颍上县种粮大户罗应利在查看地里的小麦。新华社记者 姜刚 摄

  “若没有订单保障,我哪里敢流转这么多地?”罗应利深有感触地说,跟当地面粉企业合作,种植企业指定的品种,并和企业签订回购协议,这是“老把式”的新尝试,“没想到这样种出来的麦子品质优,效益也好”。

  按照双方约定,罗应利只种了一个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所有产出的麦子由县里的一家企业统一收购。“跟过去自己种植的多品种小麦相比,种植优质专用小麦每亩可增收100元左右,1200亩就增收了12万元。”罗应利说。

  提起过去种地卖粮,罗应利至今记忆犹新。过去种的品种既多又杂,麦子品质不稳定,也卖不上高价钱,亏本卖也不是稀奇事。如今不同了,等到收麦子,订单企业的货车到地里把货就拉走了。

  供需对接、订单生产,也促进了优质小麦的种植。今年安徽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3.4%,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350万亩,订单率达到86.4%。

  “过去,我们收回来的小麦品种多,产品质量不稳定。”颍上县管氏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管四喜说,自从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牵手”后,公司有了稳定且优质的粮源,每年订单回购5万吨小麦,产品也趋于多样化,不仅能提供优质面条,还能提供面包粉等精深加工产品。“麦农增收,我们增效,这是产销共赢的好事。”(记者陈先发、姜刚、吴慧珺、宋晓东、汪海月)

作者/出处:新华社 记者陈先发、姜刚、吴慧珺、宋晓东、汪海月 阅读次数 [1350]

上一篇  下一篇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农机化统计员能力素质提升班在浙江杭州举办 
 2025年全国粮油和大豆产业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做强粮油产业 夯实大国粮仓 
 全国冬小麦播种过九成 
 服务国家战略 推动行业发展 ——2025中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暨甘蔗机械化博览会回眸 
 高起点上再跃升 
 刘国中强调 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全省党委农办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培训班在长春举办
 多作物智能化联合收获技术研讨交流会举行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松原市启动“数字农业”项目  [51028]
吉林省农机推广工作会议在长春召开 [45394]
吉林省召开玉米、大豆机械化收获研讨会 [45252]
吉林省举办玉米收获机械田间生产考核及检测培训班 [45222]
省农委纪检专员到我站检查督导先进性教育活动 [45024]
吉林省农委副主任陈巳深入联系点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43848]
吉林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选择食品工业   [43448]
吉林省农委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报告会 [43277]
吉林省农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总结暨转段动员会召开 [43112]
抽样调查显示:九成乡镇农技人员转向农资经营创收 [4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