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家建议:合力创新农机体系,为农业标准化提供保障 |
2005-7-25 |
|
|
|
我国农业机械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使部分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目前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左右。今年我国80%的小麦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但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专家建议:整合现有分散的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农业技术装备向成套化、低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使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为实现农业标准化、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保障。
这是7月2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的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蒋亦元院士等各地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官员一致的建议。
我国农业装备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耕作机械的技术至少落后20年,产品落后30年。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从现在开始,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于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保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农机科研各院校主体的活力依然受到体制约束,科技人员争取到什么项目就搞什么,而研究所一级科研机构经费严重短缺,整体科研功能下降,基础性、长远性、超前性项目难以开展,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农机化科技创新领域过窄,与农机生产经营脱节现象严重,无法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粮食作物机械化发展较快,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的发展比较缓慢,产学研严重脱节,农机化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就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专家认为:应遵循农业生产、市场经济与农机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与做法,通过共建、调整、协作、优化,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以享受政府财政拨款的国家级农机科研、高等教育机构为主体组成的国家农机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我国大农业综合区划内的优势单位组建的区域农机科研创新分中心为支撑,以大农业综合区划内的省级农机试验推广站为基础,构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新型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技术,加强企业竞争力,优化行业结构,使农业装备产品结构能适应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信息来源:2005年07月22日 农民日报 作者:郑惊鸿 ) |
|
作者/出处:中国农机化信息网
阅读次数 [14627]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