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乾安式节水农业 |
2005-5-18 |
|
|
|
乾安县的“节水农业”,与它十年九旱的气候特征,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乾安位于松原市西北部,境内无江河,气候多风少雨,常年降雨量380毫米至420毫米,由于日照时间长,空气于燥,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至4倍。近 10年中,平均年降雨量不超过300毫米,74个碱泡逐一干涸,严重的干旱,是农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历史上的旱情,主要集中在春季。人造底墒坐水种,为常规春播方法,与打井取水一样,是当地农民最早的抗旱手段。然而,坐水种只能保苗。随着近10年旱情逐年加剧,伏旱、秋吊频繁发生,抗旱被迫升级,催生了乾安式“节水农业”。
什么是乾安式“节水农业”?用县委副书记胡喜久的话说,就是“发展耐旱节水作物;推广抗旱农机具;合理利用地下水,推广玉米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
耐旱节水作物主要是高梁、谷子、绿豆、芝麻等。这些作物播种期梢晚,在5月份,避开了没有透雨的 4月;近几年又发展了辣椒、萝卜等喜水性偏低品种。
抗旱农机具包括行走式抗旱播种机、垄旁侧沟补水机、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施水机、大垄双行覆膜机及坐水种播种机、播前引墒施肥机、可调式喷雾机等。2003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鄂卓茂有感于乾安农民的这些发明创造,致信回良玉副总理,推介“乾安模式”。回良玉随即作出批示:可总结吉林的经验予以推广,节水播种、抗旱保苗,对“三北”地区和多旱地域的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乾安县的抗旱农机具,是当地农民在多年生产劳动中的发明。赞字乡农民李洪才与才字乡农民滕作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57岁的李洪才,是行走式抗旱播种机的发明人。“那是1993年,当时主要是考虑节省人力,抗旱是偏得”,李洪才说。过去的播种方式是刨埯坐水种,要有人刨坑,有人浇水,有人点种,还要有人覆土。当时他家里劳力少,他就在耲耙上动脑筋,改装成一条龙式播种耲耙,4个人的活,2个人就能搞定。不但省力,还省时、省种,出苗率也高。第二年,这种耲耙被同村人效仿;第三年,在全乡推开,并得名“夫妻辕”。
在使用过程中,“夫妻耲”又显现出了它的抗旱性——刨埯坐水种可以保出苗,但到6月初再不降雨同样会旱死,一条龙式播种法则将抗旱期延长到6月末。有了抗旱功能,“夫妻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农机生产企业批量生产,县内普及,并流传到省外。
滕作超是垄旁侧沟补水法的发明人。“也是给逼出来的。那是2000年,春旱之后又伏旱,乡里号召我们想办法。我领着孩子在地里琢磨,想出了这个垄旁侧沟补水法”。这种方法是出苗后,在垄沟一侧把水注到苗根部,再覆上土,到7月上旬还可在另一侧再注水,可以起到抗伏旱作用。他的发明披露不到10天,便在全乡推广。县农机公司随后加以改进,生产出垄旁侧沟补水机。一条龙式播种法与垄旁侧沟补水法,使乾安县农业在坐水种的基础上,进入了节水抗旱新阶段。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法,也是农民抗旱实践的产物,农民称其为“大双覆”。严字乡严字村农民李宝, 2004年采用“大双覆”种玉米两公顷,收获25吨。他告诉记者,在大早之年,如此高产是没想到的。同村部分农户延用老办法,结果近于绝收。在常年,“大双覆”也可增产50%。
所谓“大双覆”,就是改小垄为大垄,垄宽由50厘米加宽到90厘米,再变单行种为双行种,垄心灌水,最后覆膜。“大双覆”最早应用于西瓜种植,大垄双行通风效果好,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覆膜则可保墒,也可提高地温。
“大双覆”对乾安农业的特殊意义,是节水抗旱。当地有一种人造底墒方法,叫“大水漫灌”,一公顷地需要灌水400吨。这些水取自80米至180米的地下,开支庞大;同时,也是对地下水资源的浪费。而“大双覆”,一公顷地灌水只需80吨。这一方法在乾安推广后,当地农民与农机公司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出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施水机、大垄双行覆膜机等。
节水抗旱是乾安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全省乃至全国干旱地区关注的焦点。2004年春,全国“三北”地区14个省(自治区)行走式节水灌溉抗旱保春播现场会在乾安召开。也是2004年,乾安县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发生了,春早、伏早加局部秋吊,全年有效降水170毫米。今年初,县政府通报的2004年全县粮食产量为51.05万吨,这是个令人满意的数字。当地人称,在这样的大旱之年,如果不是“节水农业”,大部分地块要绝收。 |
|
作者/出处:2005-05-14吉林日报 作者:虞淑杰 本报记者 王文辉
阅读次数 [17072]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